大事記 |
清代
乾隆10年(西元1745年)
墾首薛啟龍獨捐田產二十餘甲,倡議建廟,為草創前身。
嘉慶15年(西元1810年)
重建,宮殿分成前、中、後三殿。
嘉慶18年(西元1813年)
完工。主祀開漳聖王,合祀玄壇元帥,另祀觀音佛祖、釋迦諸神佛,取名「景福宮」。
咸豐7到8年(西元1857~1858年)
亢旱為災,淡水同知恩煜出巡抵挑,於景福宮設壇祈雨,旋獲甘霖普降,於是撥資修宮貌,答謝神恩。
日治時期
明治34年(西元1901年)
權充為「台北師範學校國語傳習所桃仔園分教場」授課場所,達四年之久。
大正12年(西元1923年)
推選桃園街長簡朗山主持其事,並由桃園街役場(市公所)協辦,延聘板橋外員山庄寺廟修建專家陳應彬設計改建本廟。
大正14年(西元1925年)
舉行五朝清醮。
-光復後-
民國50年(西元1961年)
重新修葺,廟貌更顯富麗堂皇。恢復建醮。
民國74年(西元1985年)
舉行建醮大典,內政部審定為三級古蹟。
民國85年(西元1996年)
召開信徒大會,決議成立財團法人管理委員會。
民國86年(西元1997)
舉行建醮大典。
清代
乾隆10年(西元1745年)
墾首薛啟龍獨捐田產二十餘甲,倡議建廟,為草創前身。
嘉慶15年(西元1810年)
重建,宮殿分成前、中、後三殿。
嘉慶18年(西元1813年)
完工。主祀開漳聖王,合祀玄壇元帥,另祀觀音佛祖、釋迦諸神佛,取名「景福宮」。
咸豐7到8年(西元1857~1858年)
亢旱為災,淡水同知恩煜出巡抵挑,於景福宮設壇祈雨,旋獲甘霖普降,於是撥資修宮貌,答謝神恩。
日治時期
明治34年(西元1901年)
權充為「台北師範學校國語傳習所桃仔園分教場」授課場所,達四年之久。
大正12年(西元1923年)
推選桃園街長簡朗山主持其事,並由桃園街役場(市公所)協辦,延聘板橋外員山庄寺廟修建專家陳應彬設計改建本廟。
大正14年(西元1925年)
舉行五朝清醮。
-光復後-
民國50年(西元1961年)
重新修葺,廟貌更顯富麗堂皇。恢復建醮。
民國74年(西元1985年)
舉行建醮大典,內政部審定為三級古蹟。
民國85年(西元1996年)
召開信徒大會,決議成立財團法人管理委員會。
民國86年(西元1997)
舉行建醮大典。